【走进杭州国家版本馆】在这里品读“现代宋韵”

杭州国家版本馆建筑主创设计师王澍访谈
2022年09月19日 15:34:27 来源: 作者: 记者 钟黎明

  站在高达数米、梅子青瓷片拼装而成的门扇之间,有夏日的风,也有眼前的池、桥、廊、房,在小山、绿柳、青松的映衬下,一切都显得清静寂雅。杭州国家版本馆建筑主创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正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娓娓道来……

  这里的每一寸景都有着巧思,每一块砖都有它的故事,每一处“凝固的艺术”都让记者感到新奇——用最先进的建筑工艺打造一座宋韵风格的藏书建筑,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感觉像进入了“无人区”

  记者:您拿到任务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王澍:很兴奋,压力很大。我的理解,这个项目实际上是一个国家藏书楼,在这样的时代做一个国家藏书楼,把中华文化精髓安放进去、呈现出来,不断传承下去,意义十分重大,挑战也不言而喻。

  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叫“文润阁”。这个项目是道命题作文,要求以宋代园林作为背景进行设计。我觉得难度很高,但又“正中下怀”。因为宋代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水平比较高的,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多年来,我对宋代文化做了一些研究,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建筑语言转化探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不过,要建一个宋代风格园林,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后面还有“传世工程”4个字,分量就更重了。

  记者:杭州国家版本馆,您定位为“现代宋韵”,如何理解?

  王澍:这是一座有宋代审美的、以现代建筑工艺建造的江南园林,但是我们一开始入手就感觉像是进了一个“无人区”。

  杭州曾是南宋都城,但发展至今已很难找到宋代园林的直接参照物,甚至没有一张完整的图留下来。即使我们找遍宋画,也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园林场景,只有一些碎片化信息。

  我当时定了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我一贯的坚持——文化传承不能走模仿这条路。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时代的诠释,这个时代的创新,这样“传统”才能活在今天。“现代宋韵”设计理念的核心就是既要有宋代的审美和韵味,又要有现代的思考和创意。也许正是“韵”的不见形迹,才给了我们一个创造的空间,最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辉映。

用创新激发宋韵之美

  记者:没有直接参照物,“宋韵”从哪里寻找?

  王澍:“韵”在宋代美学里是最高层级的审美。此前我们也有一些探索,比如早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园,我们借用北宋李公麟《山庄图》、夏圭《溪山清远图》等作为基本参照;设计宁波博物馆时,我们以李唐《万壑松风图》作为参照;做临安博物馆时,我们引入了李唐肇始的院体山水绘画风格,所谓“李唐白发钱唐住,引出半边一角山”……这样一路探讨过来,沉淀下来,我觉得心中有了一些“韵味”。

  杭州国家版本馆选址时我们找了很多地方。这里原本是一个废弃的矿坑,当时很多人疑虑重重,但是我觉得有山就很好了,因为它符合宋代园林的设置规矩:可以开设南门,边上有自然的山体,虽然十分残破却颇有气象。

  还有一个小插曲:为了在南边开门,施工人员说只能炸掉旁边的小山,为此我们反复研究后决定将“南门”从中轴线上移到了西南角。因为我们发现中国园林的开门可以在侧边,这反映了宋代很重要的审美——掩映之美。也就是说建筑不直接暴露在眼前,而是借一棵树、一个山角来遮挡一部分,含蓄而有韵味。

  快竣工时,一位国画家朋友来访,回头一看说那里就是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我们拍了照片,和《万壑松风图》的山头放在一起比对,确实有些神似。还有不少朋友说看到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山体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俨然一种全景山水的磅礴气韵。

  记者:您曾说“建筑是收藏时间的建造”,杭州国家版本馆也是这样吗?

  王澍:如果说以前我的作品是“收藏时间”,那么这次的作品应该是“超越时间”。

  我们讨论宋代建筑审美,第一条是它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而是非常精确的。比如园子里我们种了很多柳树、松树,每一棵树的阴阳朝向、疏密间离也都是有讲究的。第二条是“自然与真实的建造”。宋代的建造是一种直接表现,它让你清楚地看到这个房子是怎么造出来的,结构全部暴露出来。主书房大屋顶下巨大的斗拱,就体现了这种设计理念。有意思的是,这种“暴露”又是当下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所追求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斗拱造型是传统的,用的是最新的钢木构。斗拱下的夯土墙,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夯土,十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的一个生土实验室支持我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生土建筑实验室。这些年来,我们的实验室通过一系列项目实践,形成了日趋成熟的技术做法与体系,培训了一批批夯土专业施工技术人员。这次的夯土墙高达近15米,质量做得这么好,全世界都是非常少见的。再如,青瓷屏扇门的首次呈现,从廊桥结构引申出来的南书房,等等。我觉得宋韵审美之高,一定要用创新性的探索把这种美激发出来,表达出来。

  记者:青瓷屏扇门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灵感来自何处?

  王澍:做建筑设计,必须有一个突破点。“青瓷屏扇门”就是我们找到的突破点。

  “文润阁”,“润”字怎么破题?君子温润如玉,江南的山水、诗词、文化也是如此。南宋的官窑、龙泉窑,当时都是以瓷仿玉,玉最有温润的感觉。龙泉梅子青,一想到这里整个感觉一下子都出来了。这里的每一扇门上,拼装了数百块青瓷片,每一块梅子青瓷片色彩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排列看似随意其实很是讲究。

  我翻阅了大量的宋史宋画,发现宋朝人有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户外活动而且还要有形式感——立一个山水屏风,众人坐在屏风前,摆开桌椅,喝茶吟诗玩音乐……马远的《华灯侍宴图》,画的就是当时杭城宫廷花园里的一场夜宴,画中建筑的门就是一扇一扇的屏扇门。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青瓷屏扇门。这数十幅巨大的青瓷屏扇,通过电脑数控方式开启,开启时凉风穿廊,可在屋内观园内风景;刮风下雨时全部合上,防风防潮,成为保护主建筑及馆内藏品的屏障。

文润阁南园的一个山头(左)和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

我给这件作品打90分

  记者:如果给这次的作品打分,您会怎么打?

  王澍:我觉得要打两个分,一是给这个作品打分,一是对这件事情打分。这个作品,我觉得可以打90分。我对自己打分一直是很苛刻的,能打到85分以上就非常好了。同时,这件事情,我也要打90分,甚至90分以上。因为我们整个团队完成了一桩“按道理可以做到但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做到”的大事情。

  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多的创新,高质量地完工,严格地控制预算,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真的不容易。什么叫高质量创新?这次应该是做到了。

  建筑,是一个综合成果。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再到甲方的理解、施工单位的配合……方方面面,缺一不可。我自己都觉得了不起。

  记者:对这件作品,您有什么期许?

  王澍:希望这件作品,看得近一点是100年的网红打卡点;看得远一点是1000年的网红打卡点。它不是一时的时尚,时间越长大家越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建筑是超越时间的。

责任编辑: 郑丽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