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教案】开启政府自我改革新篇章

2017年08月18日 17:34:46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郁建兴

  所谓“最多跑一次”,就是指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事先就可以从网上获知所需材料,即使涉及到多个部门,也只需要到一个窗口,一次性办理,最多只要跑一次。

  “最多跑一次”是“放管服”改革的浙江探索、浙江深化,开启浙江政府自我改革新篇章。

  “放管服”改革进入新阶段

  浙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是地方政府创新比较活跃的地区,也是社会组织发育比较充分的地区。追求效率,历来是浙江政府管理的主题。为此,政府自身改革成为撬动其他领域改革的关键。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1999年,浙江省首开集中审批服务的先河,在绍兴上虞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成为行政服务中心体系的源头。2006年开始的第二轮审改,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点推进部门内部审批职能向行政审批处(科)室集中、行政审批处(科)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2009年至2012年,浙江各地大力创新审批方式,探索出了并联审批、网上审批、模拟审批、形式审查等多种审批方式。

  2013年开始,浙江审改再推进,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改革目标,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主线,致力于打造最简、最优、最高效的审批流程。四轮审改,浙江省以“集中场域、整合职能、再造流程、厘清边界”为目标,层层递进、逐级深入,分别回应了“哪里审批、谁来审批、怎么审批、要不要审批”等几个重要问题。

  今年省政府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可以说是浙江“放管服”改革进入新阶段,体现了浙江政府改革的不断深化。

  做好政府改革的“四则运算”

  “最多跑一次”新目标、新要求提出后,社会各界对这项改革寄予期望。结合中央提出的“放、管、服”三字方针,浙江在政府改革中应巧妙运用“四则运算”,做足监管责任的“加法”,做细政府权力的“减法”,做好客户体验的“乘法”,做对市场和社会成本的“除法”, 真正实现政府的自我革命。

  发挥地方人大作用,深化清单制度改革,做细政府权力的“减法”。本届中央政府成立伊始,将“简政放权”作为新一轮改革的“先手棋”和“当头炮”。浙江凭借“四张清单一张网”领跑全国,以清单形式明确政府权力的边界,大大超越了过去从原则上界定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的方式。然而,在个别地方清单制度并未很好地落到实处,有的只对事权做减法,那些“含金量高”的权力则仍然把握在自己手中,并没有真正抽掉束缚市场与社会的“细铁丝”。因此,深化清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下一步的改革,要统一清单制度中的关键词,明确政府权力的分层、分类标准,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切实有效梳理权力提供合理的方法论支撑。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切实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根据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复查、核查辖区内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力,尽可能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放松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控,建立健全分层次、分类别、立体式的清单体系;被赋予地方立法权的城市,还可以尝试以法律形式确定清单,提高清单的有效性和约束力,做足政府权力的“减法”。

  建立追溯制度,完善信用体系,做足监管责任的“加法”。在过去两年中,浙江各地围绕商事登记制度、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双随机、一公开”等改革,在放宽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和努力。然而,由于监管改革相对滞后,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事中事后“脱管”情况。因此,下一步的改革应严格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以地方立法或者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定责任归属,建立追溯制度。同时,健全配套的问责机制,切实做到“谁监管、问责谁”。针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市场和社会行为,可以考虑设置监管责任目录,以百分比形式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比例。此外,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以“信用浙江”建设为载体,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基础上,融入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的信用数据,尝试建立统一、公开的信息平台,还可考虑推行信用积分、信用分级、黑名单制度等,给信用评价良好的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以政务服务上的更多便捷,不仅保证“最多跑一次”,甚至可以实现“上门服务”,而对于信用评价较差的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则列入黑名单,剥夺其享受“最多跑一次”服务的权利。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惩罚相结合的方式,倒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实现行为自律。

  融合“互联网+”,创新服务方式,做好客户体验的“乘法”。浙江是全国较早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的省份。2014年6月,联动全省各级地方政府与部门的一站式政务平台——浙江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电子政务”开始向“电子治理”转型。该平台融合行政审批、便民服务、阳光政务、数据开放等四大功能,部分审批和服务实现了“零上门”。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许多可以在线办理或在线咨询的事务,不少民众仍然习惯于“跑”部门。政务服务网的知晓率低、使用率低,表面上看是宣传力度不到位的问题,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到其症结在于政府的互联网意识和服务意识不足。下一步,各级政府应主动出击,重塑互联网意识,以“互联网+”作为方法论,创新在线服务方式,鼓励和带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优先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与“政务服务+互联网”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政务服务先上网”的良好氛围,让那些沉睡的“零上门”服务有效地运转起来,实现客户体验的“乘数效应”。

  突破部门主义,树立客户意识,做对市场、社会成本的“除法”。就某一特定项目来说,即便是所有组成事项都能实现了快速、高效,一旦流通环节停滞了,“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就可能落空。因此,后续改革必须超越部门主义,进一步推进部门联动,以常见项目为单位,补齐短板,化零为整,实现“场域整合”向“功能整合”重大转变。具体来说,应该从源头上重新梳理政务服务,遵循“客户导向”的逻辑,以市场、社会与公民个人的需要出发,反推其所需的政务服务,整合服务类目,明确牵头部门。对于确需实际到场办理的项目,应将其中涉及现场办理的事项尽可能地集中、前置、归并,可以考虑建立常见项目一站式服务窗口、绿色通道等,变“民众跑”为“部门跑”、“数据跑”。同时,在重构政务服务类目以后,逐一进行流程模拟,保证“一次办结”,做对市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除法”。

  必须指出的是,效率并非政府追求的最高价值,社会公平正义才是政府行为的最高价值。 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既要有壮士断腕之勇气,也不能忘却政府存在之初心,我们需要时刻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作为政府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高涨的热情和冷静的头脑,探索提升政府效率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浙江经验。

责任编辑: 林庭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