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杰:让金灿灿的小麦秸华丽转身

2017年07月14日 15:07:57 来源:宁波晚报 作者:陈爱红 文崔引

954161_ds-zhuay_1498809768461_b.jpg

  创作有象山特色的麦秸画

  得到市场的初步认可后,徐敏杰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北方也有麦秸画,如何才能让自己的麦秸画做出特色来?象山石浦渔港是中国四大群众渔港之一,石浦渔民素来有“三月三,踏沙滩”“祭海”等习俗,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祈求平安丰收的一种仪式。国家实行“休渔期”后,人们把“休渔期”结束称为“开渔”。象山县政府和旅游部门将原来民间的“祭海”活动开发成节庆活动,并于1998年举办了首届象山开渔节。象山的渔文化独具魅力,徐敏杰开始创作更多渔文化题材的麦秸画,让传统的麦秸画具有了更多海洋元素。经过几年的探索,徐敏杰的麦秸画逐渐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2004年,他的麦秸画入选象山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05年上半年,象山县的收藏家钱永兴在象山体育馆举办民间对联展,需要一批有创意的礼品送给前来观展的友人,钱先生找到了徐敏杰,请他帮忙做一批有创意的礼品。徐敏杰经过思考后,创作了青花盘系列的麦秸画。这个系列的麦秸画在材质上进行了创新,选用民国时期民窑的青花瓷盘入画,青花盘与麦秸做的鱼虾海草同时出现在画面中,刚柔并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时任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先生当时在宁波开会,常先生不仅看了钱先生收藏的对联,还看到了徐敏杰做的麦秸画,他越看越喜欢,鼓励徐敏杰继续创作下去。2006年,青花盘系列麦秸画被有关部门作为开渔节的礼品赠送给国内外来宾。也是这一年,徐敏杰被评为象山县工艺美术师。

  徐敏杰的麦秸画“源于象山,出于象山”。一幅构图简单的麦秸画《月夜文峰塔》,以一塔一台阶一月亮构造出月夜文峰塔静寂空寥的意境,勾起了人们淡淡的乡愁。为了创作这件作品,徐敏杰多次到塔山去写生,打下九幅草稿。徐敏杰的麦秸画用简练的线条勾画出江南风情,麦秸画《江南的雨声》,融借三个古今大书画家的艺术手法,把米芾的“点”、虚谷的“柳条”和吴冠中的“民居”自然糅合于画面中,意境悠远,既有小家碧玉之秀气,又得大家传统之风范。2007年,美籍华人、美国华龙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彬先生特意到徐敏杰处购买了一批麦秸画带回美国,作为馈赠友人的礼品。

  把麦秸画做成艺术精品

  徐敏杰的麦秸画渐渐被人们认可,慕名而来的购买者让他的麦秸画供不应求。在简陋的工作室里,一把麦秸、一张书桌、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一把自制烙铁和一颗执着的心,构成了徐敏杰全部的创作世界。他经常从晚上八九点钟一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有一次他创作一幅人物作品,人物形态总是把握不准,一条条麦秸贴上去,又一条条地揭下来。等他终于完成这幅作品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抬头猛然发觉一抹朝阳已透过窗口洒在一堆废弃的麦秸上,不知不觉中,他创作到了天亮。

  2008年,徐敏杰迎来了他的创作高峰期,先后创作了700多幅麦秸画。这一年,他被评为宁波农民艺术之星, 40多幅精品麦秸画在宁波月湖湖畔的群星厅展出,这次展出也让他的麦秸画走出了象山,让更多的人见识了它的风采。除了展览外,徐敏杰的作品还以图片的形式发表于《浙江画报》《宁波日报》《浙江工人报》等杂志报刊上。

  现在徐敏杰专攻花鸟画,他借鉴宋元花鸟画的画法,讲究湖面构图的新颖和意境的营造,还特别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麻雀是乡间最普通的小鸟,有时候在小区的绿化带或公园里遇到它们时,他会停下来饶有兴趣地看看它们飞翔和栖息的样子,然后在麦秸画中尝试展示它们的不同姿态。今年4月,在浙江省“新峰计划”青年人才评选中,徐敏杰凭借麦秸画《枫林寒禽》脱颖而出。画中7只可爱的小麻雀栖息在枝头,姿态各不相同,它们胸脯上的绒毛细腻逼真,闪着柔和的光。朋友们打趣说,徐敏杰就是凭着7只小麻雀入围“新峰计划”人才名单的。其实,在这7只小麻雀背后,有着他不为人知的付出:徐敏杰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用百来根麦秸做成这幅画,每只小麻雀的胸脯只有成人的大拇指那么大,徐敏杰花了近4个小时的时间来打磨,把一根根麦秸剪成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细丝,再一根根地粘贴上去……他就是这样把麦秸画打磨成了艺术精品。


责任编辑:张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