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初心担使命 共同富裕引路人

——吴永康同志模范事迹
2021年07月13日 18:00:58 来源: 里商乡党委 作者: 翁旭晖

  

  在杭州淳安县里商乡南部、最美公路“淳杨线”畔,有一个新安江水库库区小村——村坑村。走进村坑村,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吴永康劳模文化广场和吴永康事迹展示长廊,那里记录了吴永康同志带领村坑百姓造林致富的主要事迹。追忆吴永康同志的一生,你会发现他的一生是带领群众荒山变成绿树成荫的一生,是带领百姓由贫穷走向富裕起来的一生,是为改变家乡面貌无私奉献的一生。

  吴永康同志,1951年曾任淳安县原上梧乡主任,1954年改任淳安县原上梧乡副乡长,1956年当选淳安县原白马乡乡长,1958年怀着对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赤诚之心毅然辞职回家务农。

  1983年至1995年担任浙江省淳安县原许源乡村坑村村委主任。自任职以来,他认真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村民排除困难,艰苦创业,走靠山致富的路子,使昔日的荒山成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全村的生产、生活面貌大为改观。讲起村坑村的可喜变化,当地干部群众无不称赞吴永康是个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引路人。

  找准路子,艰苦创业

  村坑村是一个新安江水库移民后靠的库边村。全村32户,129人,3500亩山,耕地只有16亩。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村有山无林,缺粮少钱,人均收入不足百元。改革开放为吴永康同志施展才华、抱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83年他担任村委主任后,就同村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们谈了心里酝酿多年的致富经。他认为,村坑山多耕地少,必须解放思想,因地制宜,走靠山致富的路子,把广阔的山场办成绿色银行。大家非常赞同这一卓识远见,并共同讨论制定了开发荒山的十年规划。根据“近山低山经济林、远山高山用材林”的规划原则,提出奋战十年,实现人均造杉木林15亩、经济林8亩的目标要求。规划使村民们振奋了精神,鼓舞了干劲。吴永康同志说干就干,带领群众咬定荒山不放松,艰辛创业,矢志不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二年的不懈努力,全村造林总面积3407亩,年均造林275亩,人均26.4亩,森林覆盖率已达86.3%,其中:杉木基地林2368亩,人均18.4亩;柑桔、板栗、毛竹等经济林和多年生经济作物1039亩,人均8亩,超额完成了规划指标。据林业技术部门测算,截止1995年江村村山上立木蓄积量达9134立方米,人均占有70.8立方米,相当于每人在“绿色银行”有存款2万余元。

  今年53岁的江村村民方建庭回忆道:“80年代的江村,农民的是十分贫穷落后的。住的是土坯房占大多数,上面覆盖着茅草,一到夏天的雨季,人们住到里面都是担惊受怕的。半夜里炸雷响起,都担心房子会不会塌掉。我记得我们村里有一家人,天天天昏昏就起床了,做好饭后,嫌太热,就盛入瓦罐,拎到地里,干一阵活,饭冷凉了,才坐下来吃,吃完就接着干,为的是早日住上砖瓦房。那时候,村里面光棍特别多,适龄的姑娘都跑到外乡去了,村里男青年大多娶不到媳妇。……”方建庭一边说一边摇着头叹着气。

  “后来吴永康担任了我们村的书记、村主任,他积极响应‘想要淳安富、发展蚕桑兔’的号召,在全村造林总动员的同时,鼓励大家种桑养蚕,1992年我家种就有桑叶林4.5亩,收入近3000元。不仅如此,我们还发展了茶叶种植,我家的茶叶收入每年有2000元左右。加上杉木间伐材收入和渔业收入,我们家的年收入有近万元。1993年就盖起砖瓦房,第二年就娶我现在的老伴,如今已是儿孙满堂。”方建庭喜滋滋地回忆说。

  不畏艰难,苦干实干

  如何提高杉木基地林的管护水平呢?如何提高山林经济效益呢?为此吴永康绞尽脑汁,他乘船坐公共汽车两下嘉兴三赴寿昌。

  现任村坑村副书记吴永康的儿子吴建春回忆说:“那时候淳安县上江埠大桥还没有开工建设,淳杨线也没有开通,交通十分不便利。每次出行父亲都是自备干粮,自提水壶,天蒙蒙亮就掌灯摇船出发,去赶乘千岛湖去往嘉兴或建德的公共汽车。有一次,他刚刚到嘉兴就遭遇了小偷,钱包被掏,他是历时四十余天才回到家,可把我妈妈急坏了。但是爸爸却只字未提,其中的艰难曲折也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一个人默默品尝。……但是,老天从不辜负努力人,几次的外出学习考察,父亲学到了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懂得了‘以副促林,以短养长’理念。”

  村坑村现任书记方建新自豪地接话说道:“老书记回乡之后,他就积极倡导村民们采取“一山多用、长中短结合”营林方法,注重合理的林种结构,做到用材林与经济林比例适当,长、中、短结合,在林间空隙套种油桐和大豆、芝麻等农作物。他还是十分这是科学造林,科学培管,积极宣传‘人养山、山养人’的科学道理。在老书记的努力,老百姓的口袋慢慢饱满起来了。”

  创业见成效,小村换新颜

  村坑村四周非山即水,出门十分不便,在辖区3个自然村村坑、上华、叶岭中,一首民谣广为流传,道出昔日交通——“ 村坑人要出里格门哟,就得把船摇;上华人要进那个城哟,得先把山路行;叶岭人那个一出门哟,哎哟哟,就得爬山又过岭。”为了减少翻山越岭之苦,村坑村人几乎人人都学会了摇橹划船,摆渡到外界。吴永康同志深切地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1990年3月开始他就四处筹措资金,一方面向上级政府争取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则登门入户走访全体村民代表和党员,拟定以工代薪的工作方案,发动广大村民投身村集体康庄公路建设。现任村坑村党支部书记方建新回忆道,当年五月破土动工的8华里村级机耕路,总投资达到61万余元,投工共2.72万余个,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壮举。

  不仅如此,在吴永康担任村主任的十多年里,村坑村不仅办起了“绿色银行”还搞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共修建了三条拦库湾大坝,建造了大会堂、学校、茶厂,安装了自来水,改造了低压线路。村民普遍盖了新房,用上了家电,使村坑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1992年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省级文明村。

  村坑村靠山致富的成功事迹,为淳安山区、库区建立了典范。1991年中外发行的《桥》杂志社发表了《荒山披绿装、农户办“银行”》的文章,1994年《中国林业》《国土绿化》杂志刊登了《小村创大业,入少办大事》的经验介绍,肯定了该村的显著业绩。村委主任吴永康也先后荣获“浙江省绿化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农业企业家”,先后被授予省“七五”劳模、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赞扬声中,吴永康同志和村“两委”并未因此固步自封,而是看成激励和鞭策。   

  回顾吴永康同志在大山深处奋斗的一生,他艰苦创业、苦干实干、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的“劳模”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里商人。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永远写在收获的季节里,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山林中,矗立在百姓心中,激励着后来者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走向共同富裕而艰苦努力,大步前进。


责任编辑: 王枫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