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初心印记】敢啃硬骨头

2019年08月03日 10:30:59 来源: 作者: 本刊记者汤晓燕 通讯员 王晓波

  蚂蚁岛全貌/陆伟 摄


  “用棒槌轻轻捶打稻草,要边捶边翻。”去舟山蚂蚁岛采访时,村民李菊娥正在教游客搓草绳。别看她今年已经70岁,但动作却有条不紊。

  “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是代代相传的蚂蚁岛精神。”她自豪地表示,蚂蚁岛人不服输的劲头从未消失,蚂蚁岛的妇女更是能顶半边天。

  夜以继日,3个月“搓”出一艘船

  据李菊娥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的蚂蚁岛,条件极差。“那个时候,舟山解放不久,广大渔民还很穷。”李菊娥说,“想要恢复发展渔业生产,就得自己造船。”

  1953年初,蚂蚁岛渔业生产合作社计划打造5艘大捕船。这个雄心也得到舟山地委的支持,获得3万元国家贷款。利用这笔钱,社里买来3艘大捕船并投入生产。但是,到哪里去筹余下的买船钱?当时的乡妇女主任刘亚珠提出“由全体妇女一起搓草绳卖钱买大捕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岛上妇女的热烈响应。

  “那时一到晚上,家家户户都是敲打稻草的声音。没灯,月亮底下搓;下半夜打瞌睡了,嘴里咬根带鱼丝,或冷水洗把脸,继续搓。放学回家的孩子也帮大人打下手。”李菊娥风趣地说,“那时找对象,家长们把搓草绳作为相亲条件之一。能搓草绳,那说明勤劳。”

  到第二年1月,全岛200多个妇女搓了12万斤草绳,并用这些草绳换钱,购买了蚂蚁岛第一艘大捕船——“草绳船”。1954年初,全岛村民自发捐献450只铜火囱和金银首饰,兑换来9500元现金,购得另一艘大捕船——“火囱船”,迈出了渔业大发展的脚步。

  之后,蚂蚁岛的发展势如破竹。1958年7月26日,蚂蚁岛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1959年底,实现全岛渔船机帆化。1960年3月,全国海洋渔业现场会更是号召“把蚂蚁岛人民公社红旗插遍全国渔区”……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弹丸小岛变成全国渔区的先进典型。

  薪火相传,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如今,薪火相传60余载的蚂蚁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去年6月13日,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应运而生,来这里开展党建、研学、培训等活动的团队日益增多。今年,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2.0版正式启动。“新启动的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升级版开发了新的体验项目,内容更丰富,服务更细化,给游客的体验感也进一步增强。”蚂蚁岛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顾博盛介绍。

  不仅如此,管委会还在配套上下足功夫——近期,管委会组织民宿经营户与海中洲集团党建共建合作成立渔家民宿“互助提升小组”。

  蚂蚁岛码头对面爱琴海宾馆的经营户颜跃琴就是加入的第一批商户。 “加入‘互助提升小组’的宾馆、民宿里床上用品、洗漱用品等均参照海中洲标准。让我们的服务质量和基地一样,也有了‘升级版’,让来岛上游玩的旅客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颜跃琴笑着说。

  “这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在满足当下干部教育政治需求的同时,迅速提升蚂蚁岛经济及旅游竞争力,成为蚂蚁岛经济提升的重要增长极。”蚂蚁岛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徐军安介绍说,“下一步,蚂蚁岛还将积极开展基地品牌营造工作,深入挖掘蚂蚁岛精神内涵,使蚂蚁岛精神真正成为引领新时代、引领艰苦创业的新动力。”


  记者手记

   搓草绳换钱造船,抢建三八海塘,六姑娘石匠队……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至今听起来,仍鲜活而感人,历久而弥新。

   蚂蚁啃硬骨头,折射的是一种韧劲,更是一种精神。集众小力,合众苦干,亦能成大事,这是蚂蚁给人的启迪。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期待蚂蚁岛精神引领着广大干部群众成为新时代的追梦人,为蚂蚁岛发展注入新动力。


责任编辑: 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