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柳:不泄漏一次秘密

2019年10月21日 11:31:07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本网记者 楼昕 通讯员 朱红玲

  当再次走进那间浓缩着自己半辈子心血的档案室,郑春柳一改往日沉默寡言,打开了话匣子。裁剪、加接、裱糊、打孔……这些档案制作的技术名词从他嘴里一个接一个地蹦出,近30年的青田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像电影画面一样一一展现。

  1992年,35岁的郑春柳遇到了工作生活的一大分水岭。那之前,他辗转多部门、经历多岗位,当过代课老师、会计辅导员,也当过镇里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那之后,他一门心思扑在档案工作上,直到退休。近三十年档案工作,郑春柳为青田县首次捧回“中组部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单位”荣誉奖牌。而他,也因工作出色,先后荣获省级干部档案工作先进工作者、县级先进工作者、先进组织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青田县委组织部管理的人事档案是丽水各县(市、区)中数量最多的,每年收集的材料上万份,而多数收集来的第一手材料尤其是一些年长同志的档案都不符合规格要求。记得刚到档案室时,看到那一柜柜的档案和残缺不全的材料,郑春柳暗下决心要打好、更要打赢这场持久战,他放弃周末和节假日的休息时间,舍弃“小家”,把自己关在档案室里,边工作边反复学习档案有关的书籍资料,碰到疑问就虚心向老同事和上级专家请教。

  上世纪90年代,大家的档案材料还装在牛皮纸袋里,纸张大小、新旧程度不一,看起来混乱无章,还容易丢材料。郑春柳从档案制作入手,裁剪、加接、裱糊、打孔、写目录、装订,往往整理好一整套材料要花上将近半天时间。平时收集来的材料一时归不了档,就利用双休日加班加点;有些单位没有及时上交材料,就打电话催收,甚至跑到有关单位去收集。

  当时,大家对档案工作普遍没有那么重视,人事档案更多是记录记载,而不是执政资源。面对郑春柳催收档案的电话,不少办事人员不理解也不重视,就连当事人自己都觉得没啥必要——都入党那么久了,申请书找不到就找不到了,大家知道我是党员就行了。郑春柳却不答应。为了补全档案,全县31个乡镇街道,一大半他都去过,不通车的高山村,走也要走上去。就这样,一个乡接着一个乡,一个单位接着一个单位地寻找、清查、整理,几年时间内,郑春柳理清了全县8600多份档案。

  1999年底,青田县顺利通过中组部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单位验收,郑春柳也收获了几段特殊的友谊。“在整理过程中,我发现十几位同志的工资被漏报了,而他们大多已经退休”,郑春柳没有坐视不管,他找到所在单位,翻查原始档案,要求申请补报,“最多的一位同志,一次性补领了三四万元的工资,在路上看到我总要热情的和我打招呼。”

  档案工作是一项烦杂枯燥的手工活,干得时间越久,也越容易产生闲言碎语:“老郑在组织部里多年,比他迟调到部里的人早提任出去了,他要是能干的话怎么还在做档案?”郑春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党的工作只是分工不同,组织上让他管理干部档案,是组织对他的信任,只要组织需要,他会一直干下去。

  他也的确坚守着这份信任。面对一些私下要求查阅档案、更改年龄的要求,面对送上门的“好处费”,郑春柳不为所动,做到不符合规定的,不给查阅,不该提供的坚决不提供,近三十年间郑春柳没有丢失过一份档案,也没有泄漏一次秘密。

  


责任编辑: 楼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