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要善于变“锦囊”为“智囊”

2018年10月16日 17:25:24 来源: 金华市金东区委组织部 作者: 邱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要做好新时代年轻干部工作,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接班人是否“可靠”,能力培养是一大关键。

  三国时期,以神机妙算著称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一生,相传在临终前还不忘祭出一招“锦囊妙计”:事先料定魏延必反,预留锦囊指导诸将合力除逆平乱,成功挽救蜀汉于水火,维护了政局稳定。只可惜,“锦囊”并非万能,救得了一时,却用不了一世。丞相过世后,国家陷入了“蜀中无大将”的困境,人才凋敝,后继乏力,最终不敌麾下“雄兵百万,上将千员”人才济济的曹魏阵营。

  一个国家、一支队伍,诸葛式的主心骨人物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采用“锦囊”施令行事,不可避免会造成下属成员对“锦囊”的过度依赖,一旦主心骨缺位、“锦囊”没了,整个团队就会因后继无人而无所适从。反之,如果像曹魏阵营那样,主帅懂得放权、不做过多干预,下属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整个人才梯队就会源源不断地补充完善,年轻人就能适时“接上班”,实现哪怕无“锦囊”却人人有“智囊”的良性局面。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诸葛亮的“锦囊”故事对于新时代年轻干部的培养以及年轻干部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广大年轻干部在工作成长当中也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锦囊”,大到中央精神、上级指示,小到领导点拨、同行经验,都有可能成为开卷有益的的理论指导。

  这个时代不缺“锦囊”。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用好“锦囊”,并努力将“锦囊”转变为自身的“智囊”。

  如果只做“锦囊”的搬运工,只知道一味地“复制”“粘贴”,认为只要得到“锦囊”就万事大吉了,上级指示照搬执行、先进经验照抄推广,恐怕就会陷入另一种封闭僵化的形式主义误区。这样简单粗暴搞“一刀切”,既影响工作实效,也限制了干部的学习思考、不利于干部自身的成长,与改革创新的时代主题背道而驰。

  将“锦囊”转化为“智囊”, 离不开实践磨炼,要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在实践中做好对“锦囊”的吃透、吸收、提炼、运用等一系列内化。要着力提升“四个力”:一是钻研透吃的定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精髓要义,紧盯“为我所用”的规律方向;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听风是雨”,要善于思考谋划,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判断;三是探索创新的活力,要善于与时俱进谋划新思路、探寻新方法,让工作节奏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四是百折不挠的毅力,要不畏险阻,勇于担当克难,在砥砺中成长,在碰硬中前行。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改革的步伐永不停歇。站在新时代历史新方位,我们年轻干部要将不断汲取的精神营养内化吸收凝练,切实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担当。


责任编辑: 朱丽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