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破解人才发展不平衡问题 为了人往"低"处走

2019年11月13日 10:45:56 来源: 浙江在线网站 作者: 记者 李攀

  “和杭州相比,丽水的区位、公共服务资源不占优势,科技型企业在招引高端人才上存在困难。”胡强是注册地在丽水的一家科技型企业的负责人,随着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浙江人才大厦先导区日前启用,他不再为此烦恼,“我们入驻后,不仅招才引智更方便,高端人才还能享受到杭州的同城待遇,非常感谢杭州和浙江人才大厦。”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在人才政策、平台、服务等一系列“组合拳”的推动下,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逐渐形成。根据省委人才办发布的全省上半年人才集聚情况分析报告,上半年全省新引进各类大学生39万人,同比增长52%。

  然而,亮眼成绩的背后,也有隐忧。由于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区位交通等原因,各地人才发展不够平衡。杭州、宁波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分列全国前两位。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引才难、留才难问题始终存在。有的地方甚至不敢给优秀人才评高级职称,生怕评上就被挖走。

  如何在做大人才基本盘的同时,破解人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提升人才服务覆盖面

  聚焦关键小事

  解除后顾之忧

  作为官方“猎头”,缙云县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中心主任陈亚辉今年的脚步比以往更匆忙。今年以来,他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企业先后赴香港、杭州、西安等地开展了10多场人才招聘活动。虽说有所收获,但陈亚辉一刻也不敢放松。“人才短缺是缙云工业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短板,我们引才力度一直在持续加码。”他说。

  陈亚辉所流露出的担忧不难理解。和大城市相比,地处山区的缙云无论是工作条件、生活环境还是公共服务配套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有件事让他至今回想起来仍充满遗憾:“有家企业开出高薪引进一名工程师,但仅过3个月后对方就选择离职。原因很简单——工作之余无处可去,生活太单调。”引才的客观困难,反过来又影响当地企业的引才积极性。

  如何跳出这个引才“怪圈”?位于缙云县壶镇的浙江晨龙锯床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泽林想出了点子。3年前,他在余杭区设立杭州晨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此作为企业的分支机构,进而吸引集聚人才。在实际运行中,有个烦恼却一直困扰着丁泽林。“由于在杭工作的人才面临住房紧张、子女转学手续较为繁琐、学校距离企业远等问题,有的人才为了子女学业不得不考虑离职”,他说。

  缙云引才留才上的纠结并非个例。全省上半年人才集聚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在新引进的顶尖人才方面,杭甬嘉等地遥遥领先,均超过20人,最少的市只有1人。在新引进大学生“排行榜”上,杭州以“10万+”的增量一枝独秀,而最少的市仅有3000多人。

  人往高处走。众所周知,大城市对人才有着强大的吸附效应,而这一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由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公共服务的优势带来的。“房子、车子、孩子、本子、票子这‘五子’看似小事,实则是引才留才的‘关键小事’,安心才能安业。”省委人才办负责人表示,从2018年开始,浙江就开始着力解决涉及公共服务的“关键小事”。

  首先从省部属单位人才的同城待遇抓起。长期以来,省部属单位人才同城不同待遇问题比较突出,人才反映比较强烈。省委人才办经反复协调,明确各地出台人才落户、住房差别限购、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等服务保障方面的政策,原则上当地省部属单位高层次人才应享受同城待遇,并出台8项落实同城待遇的细化举措,受到了广泛欢迎。目前已累计为1000多名省部属单位高层次人才落实同城待遇。

  一个问题解决了,又有新的问题冒出来。随着人才流动的常态化、用工方式的灵活化,很多人才的工作地和用人单位的注册登记地分离,不落户口、不交社保,这些人才也需要公共服务,怎么解决?只要人才有需要,就要想办法。

  今年以来,省委人才办会同杭州、宁波出台了服务全省人才发展的政策意见,明确各地企业事业单位在杭甬分支机构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在省内其他设区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公共服务方面可以享受杭甬当地人才同等待遇。会同嘉兴出台服务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覆盖面更为广泛——推进各类平台、服务资源向长三角地区人才开放,实行长三角地区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直接认定为嘉兴高层次人才、在嘉兴工作的省外人才无需社保证明即可享受购房补贴优惠等政策。

  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政策融通,将杭甬嘉三地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流动人才开放,让人才能安心地往“低”处走。

  丁泽林的杭州晨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享受到同城待遇政策的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后,人才队伍稳定性明显提高。“经过相关部门认定的人才,可以和落户在杭州的人才一样安排住房和子女入学。现在员工的心更安定了。今年我们还成功引进一位海外高层次人才,目前正在启动一项高端医疗设备项目”,丁泽林说。

  打开人才发展大空间

  推进飞地建设 留住优秀人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推进人才均衡发展,不仅要落实公共服务,更要增强造血功能。如何发挥杭州、宁波、嘉兴等地优势,建设服务全省人才发展的高地?

  “人才飞地”模式应运而生,用于支持各地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在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核心区块,占地约70亩的浙江人才大厦即将拔地而起,担负起为各地打造“人才飞地”、实现“柔性引才”的重要使命。目前,大厦的先导区块已经投入使用,现已入驻来自全省各地的人才企业40多家、高层次人才200多人,多是和当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发、设计、管理等人才。在大厦的人才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可以为人才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证照办理、出入境服务以及财税、法律、金融等个性化服务。自助服务机、咖啡吧、小型会客厅一应俱全,可以提供人才自助服务及会客、洽谈等功能。

  汉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注册地在丽水莲都的人才企业,主要专注于金属材料梯度纳米结构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研发成果将会应用在石油开采、运储装备配套材料等领域。“企业注册地区位不占优势,且缺乏优质高校院所,想招到纳米材料方面的人才,难度很大。”企业负责人郭伟说,但在身处创业创新氛围浓厚的未来科技城,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才太方便了,“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专家人才有很多,就连见习的都是来自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高材生。”如今,已有十多名研发人才聚集到了汉宝科技。研发在杭州,生产在丽水,这样的“飞地”发展模式,让郭伟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负责人看来,在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专门为全省各地提供一块人才集聚平台,并非单方面的“付出”,其实是一种“双赢”——在激发当地创新活力的同时又服务了全省人才发展。

  今年9月举行的宁波人才科技周上,位于宁波的浙江创新中心向浙江全省各地市开放。“有中心、无边界。”宁波市委人才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创新中心实行“飞地”管理体制。入驻中心的企业无需更改注册地址,不仅可以继续享受原属地的政策,还能享受《关于宁波市服务全省人才发展的意见(试行)》的政策优惠和各项便利。嘉兴也启用了长三角人才大厦,首批入驻了来自江浙沪“包邮区”的10个人才项目。

  可以预见的是,浙江创新中心、长三角人才大厦的启用,带来人才的汇聚效应将辐射和覆盖更多地区。

  究其根本,“人才飞地”反映了一种“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开放理念。省委人才办的目光并没有局限在省内,而是放眼全国乃至全球。今年3月,省委人才办出台政策,明确省外、海外人才飞地新引进的人才可以申报省级重点人才计划,鼓励各地走出去,就地吸引使用优秀人才。

  各地积极行动,仅衢州市就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建立了6个“人才飞地”,共引进人才项目200多个,集聚高层次人才600多名。

  目前省级已在海外建立33家人才服务站、16家海外孵化器,带动各地与200多家海外人才科技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各地仅在上海已建立18个“人才飞地”,为浙江聚天下英才提供了源头活水。近日举办的2019浙江“数字经济”国际青年人才论坛,共有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305名优秀青年人才参加,其中毕业于全球前200位高校的221人,占72%。

  打造人才服务全链条

  满足共性需求 广洒阳光雨露

  近日,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西湖分场活动在云栖小镇举行,浙商银行富阳分行的负责人主动上门对接人才,“虽然云栖小镇不在富阳,但是我们离这儿近,服务更方便”。银行主动上门,让不少人才颇感意外。

  轻资产、长周期、高风险是许多人才企业的共同特点,在传统的风控模式下,银行不敢贷、不愿贷,“贷款难”“贷款贵”成为制约人才创办企业发展的头号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省委人才办和浙商银行合作推出人才服务银行和“人才贷”产品,人才服务银行专门服务高层次人才,“人才贷”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可以达到1000万元,目前已累计投放授信74亿元。

  资金问题只是人才创业遇到的一个坎,人才问题、供应链管理、市场推广、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创业如同西天取经,需要不断爬坡过坎。有些人才遇“高人指点”,有些人才得“贵人相助”,创业成功。更多的人才“靠天吃饭”,失败的概率远远高于成功的概率。如何降低人才创业门槛,降低人才创业风险,提高人才创业成功率?省委人才办的思路是瞄准人才共性需求,打造全链条、普惠式的创业支持体系,提高“阳光雨露”的可获得性。除了人才服务银行,我省还通过成立人才企业上市服务联盟,整合交易所、券商、风投机构等各方力量,为人才企业走进资本市场提供常态化服务。目前,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已有15家在境内外上市。今年浙江登陆科创板的8家企业,其中5家核心团队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省委人才办还联合保险公司探索人才创业保险,为人才创业系上“安全带”,让人才创业失败后仍能过体面的生活,有机会东山再起。

  此外,不断涌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围绕人才创业共性需求,引进集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服务,为人才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目前已累计建成13家,集聚高层次人才500多人,园区产值和税收年均增长均在20%以上。

  实现最多跑一次

  运用先进技术 打造服务平台

  数字技术是促进普惠、提升效率的有效手段。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促进人才均衡发展,同样离不开数字化。今年以来,各地普遍开发人才服务APP,通过人才卡等方式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务。嘉兴积极探索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区域审批办理,G60科创走廊“一网办通”吴越专线率先开通,嘉兴南湖和苏州吴江两地涉及人才的政务服务办理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审核”。

  服务人才需要“键对键”,也要“面对面”。日前,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省人才之家正式开张,来自全省各地的人才欢聚一堂,共叙友情、共谋发展。同时,省委人才办还在全省推广院士之家建设,为院士专家交流合作、放松身心提供物理空间。各地普遍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共结对联系高层次人才2000多名,常态化听取人才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发展难题。

  “我们希望,在浙江,优质的服务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成为一种泛在的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人才茁壮成长”,省委人才办负责人这样表示。

浙江服务人才举措与成果

  ■ 建设“省人才服务平台”

  截至10月底,平台访问量累计84万人次,展示项目730个,提供线上公共服务2700多人次。

  ■ 为省部属单位人才落实同城待遇

  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落户、购车上牌、子女入学等8项优惠政策,为1093位高层次人才落实同城待遇。

  ■ 推进人才银行建设

  已累计为高层次人才投放授信74亿元,服务人才企业400余家。成立国际人才板,为人才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股权转让、上市辅导等20项服务,助推人才走进资本市场。迄今全省已挂牌企业130家,融资14亿元。

  ■ 成立人才企业上市服务联盟

  目前,全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已上市15家。

  ■ 支持省外人才飞地建设

  目前省级已在海外建立33家人才服务站、16家海外孵化器,带动各地与200多家海外人才科技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各地仅在上海已建立18个“人才飞地”。

  ■ 2019浙江“数字经济”国际青年人才论坛

  共吸引海内外700多位青年博士报名,邀请305人参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世界名校毕业博士多。参会人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毕业于全球前200位高校的221人,前50位高校的119人。

  二是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丰富。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5年以上的占62%。

  三是来源国广泛。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

  四是年龄都很轻。35周岁以下的占84%,30周岁以下的占40%。

  已投入使用的浙江人才大厦先导区。

责任编辑: 徐晓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