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积贵:坚守一线25年

2017年09月17日 11:23:09 来源: 浙江24小时客户端 作者:

  『人物名片』

  张积贵:党的十九大代表,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党支部书记,曾获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工匠、浙江省万名好党员、浙江省先进职业操作法、温州市第三届“金锤奖”优秀职工、龙湾区罗峰技能精英、龙湾区首席技师。并领办国家级张积贵技能大师工作室、浙江省张积贵劳模创新工作室、红领劳模创新工作室。
   

  代表心声:最关注传统制造产业转型的大环境中,怎么培养新型技术工人,让整个制造业后继有人。

  温州龙湾永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综合楼不远处,就是数百平米的实训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车间里,人群中,一个瘦削、背部微驼的身影慢慢走近管板,在嘈杂的环境中侧耳细听。对很多工人来说,如果哪天,没看到这个身影,可能就会觉得心里不踏实。

  这个定心丸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党支部书记张积贵。

  一线工作25年
  从学徒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

  43岁的张积贵看起来文雅笃定,一股技术宅的范儿。

  从1992年进模具厂当学徒算起,张积贵已在机械制造的一线已经坚守了25年。他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就在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的综合楼内,实训基地在各个车间。“有时候工人的锤子一敲过去,或者钻头一转,我就能听得出声音对不对。一旦出现异常,产品可能会越做偏差越大。”张积贵说。

  温州市龙湾区是中国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基地,张积贵所在的公司就是一家专门生产制药机械的企业。制药机械精密而复杂,一整套流程装备动辄有上千个零件,像温兄公司生产的中药浓缩提取罐,罐体的正反面都要像镜子一样平滑,这样才能保证药物不会滞留管道,罐体内外壁不会沾染细菌。

  这里有个传说:整套制药设备装配过程中,只要张积贵敲敲看看,就知道设备有没有问题,或者问题在哪,该怎么解决。

  “设备要经过层层检验测试,出现问题的话,我们必须全力解决。”张积贵显得非常谦虚:“熟能生巧,这是技术活。”

  成立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党员就该带领身边人进步

  “他是技能技术出身,做事情非常专注,经常很晚了,仍在搜索资料或者在研发室做实验。”共事了近十年的项秉晓回忆,有一次在检查设备时,张积贵爬进五六米高的罐体里面,光顾着查看机器的抛光程度和结构,结果一不小心,背部被里面的零件撞伤。在公司,张积贵有很多名号,但他最喜欢“首席技工”,最享受在车间攻克技术难题的瞬间。

  2010年,公司党支部组建自主创新党小组,张积贵主动挑担子,认领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初衷是希望成立一个内部技术人员交流的平台。”之后,他又带头成立了红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如今,他的徒弟很多已成为一线技术骨干。

  “通技术育人才,俭成本与破难题。”张积贵在同事间的影响力非常高,2015年5月,他当选为公司的党支部书记,“作为党员,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更要创造交流氛围,帮助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张积贵一以贯之的信念。他利用“一周一课”,给职工宣讲市政前沿消息,凝聚党员和技术能手,打造出了有科研创新力的党建工作品牌。

  除了带领公司全体职工共同进步,张积贵还牵头搭建龙湾区高技能人才群英圈,定期组织人员跨行业交流,拓展视野。

  为本土制造业续力他想教的是创新思维

  张积贵是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技能技术型人才。1992年,18岁的他从职业中学毕业后,就到永兴模具厂当学徒,“那时候找师傅很难,因为制造业很少,大多数都是木工和泥水匠。后来终于找到一位师傅,就挑着面条、香烟和肉去拜师学艺,当了整整两年的学徒。”

  学徒生涯并不浪漫。张积贵吃得下苦,他闷着头苦干,熟练掌握了车工、铣工、钳工、钻工等技术,成为模具制造的一把好手。出师后,他坚守在模具厂,还帮师傅带了许多徒弟。如今,只有职中文凭的他手握2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攻克了多项省级甚至国家级科技项目的机械制造技术难点。

  尽管如此,张积贵还是谦虚地表示,参加国家级大师的交流会,自己可以算是文凭最低的人。

  “现在,愿意待在制造企业做技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张积贵意识到,温州本地的制造业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为什么不考虑校企联合办学的技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党员,张积贵很有担当和传承意识——2014年,在张积贵的筹划下,温州市工会系统首个“劳模育才班”在龙湾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以着力培养温州本土技能人才。

  “我刚入行的时候,找个师傅很不容易,现在自己有能力了,要多帮帮年轻人。不单是手把手教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思维。”张积贵一如既往言传身教。目前,“劳模育才班”已培养三届120名学生,为温州的制造业发展储备了后继力量。

  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现在制药机械行业的中坚力量都已过中年,如果不培育新的人才,恐怕10年之后就要“后继无人”了。2013年底,我找到了龙湾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与校长认真沟通,最终达成校企合作协议,成立温州市工会系统首个“劳模育才班”。

  办学校就跟办企业一样,先要树立品牌,然后创新,改进原来的教育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培养人才方法。

  首先树立导师品牌,选用龙湾区的技能大师入驻,其次要改变教书风格,打通两个教室,前面的教室上理论课,后面的放车床设备,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让他们边学习边实践。

  2014年9月1日,劳模育才班正式成立,我们有了更多的使命感,想要培养更多本土的技能型人才。

  作为一个职中文凭的人,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站上讲台当老师,不过我有丰富的带徒弟经验,希望可以试试新的教育方式。

  像我这样的技能大师能够进课堂讲课,我觉得非常自豪且骄傲。我会告诉学生,不要因为理论成绩低就看轻自己,不能自暴自弃,我希望引导这批年轻人,教他们独立思考和坚守,希望他们成为有创造思维的制造业人才,并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蓝领事业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责任编辑: 陈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