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江,大美立新篇

2017年08月12日 09:42:06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李月红

  “临浙江以北脊,壮沧海之宏流”。

  源远流长的浙江文化,光亮一方水土,激荡一方心灵。近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大力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战略,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用高度的文化自觉,创造性地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出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

  继往开来,勇立潮头,浙江文化正在不断刷新发展高度。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首次提出“文化浙江”战略部署,今后五年,我省将“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文化滋养。

  信仰引领

  打造全社会高度的文化自信

  八月的嘉兴南湖,红船静泊水面。每一个人在参观后,都不由得被“红船精神”蕴含的丰富时代精神所震撼,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信仰是引领心灵的力量,信仰来自于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浙江不断深化理解、不断推进实践。

  文化浙江,首在信仰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初心之源,革命文化凝聚了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只有让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让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得到更广泛弘扬,文化浙江建设才能固本清源,大放异彩。

  在浙江,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学在前、干在前。从省委常委会到各级党组织,从省委领导到基层党员,都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思想建设的重中之重,培训班、研讨会、读书班等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实现了常态化。

  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教书育人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浙江创建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并为师生上形势政策课的制度,历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党的十八大以来,省领导深入高校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110余场次。

  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升华。《中国梦与浙江实践》(七卷本)正式出版,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宝贵经验;“红船精神”研究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研究课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八八战略”研究课题等还被列入全国重大研究课题。

  礼敬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

  7月中旬,浙江正式发布《浙江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与近年来浙江非遗保护、传统戏剧保护工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等一起,共同构筑起浙江举全社会合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大格局。

  大有可观,细节亦生动。走进浙江的街道、社区、乡镇、山村,“我们的节日”“国学文化进社区”等各种传统文化主题实践层出不穷,人们在参与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在不经意中让优秀传统文化温润了心灵。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路径。一切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最终都见诸“人”的丰富发展。

  7月13日,感动无数人的90后乐清乡村女教师陈莹丽,燃尽了生命最后一缕烛光。她以自己的三尺讲台,照亮了新一代浙江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以陈莹丽为代表的“最美现象”,由盆景变为风景,遍布于浙江大地。

  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人?5年前的“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凝练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已深入人心。从“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到“最美乡村女教师”陈莹丽,从“武林大妈”“嵊州村嫂”到“万少华团队”,“最美浙江人”已经成为精神标识。

  短短4年间,在浙江乡村大地上矗立起6500多个作为农民精神家园的农村文化礼堂,以标准化、均等化为标准,编织起普惠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创新创意和高新科技的结合中构建起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以浙江精神为内核的浙江文化新发展的巨大能量。

  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时代。从他们的身上,人们感受到的是丰盈鲜活的红船精神、浙江精神,人们看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优秀文化在普通浙江人身上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信仰者有大美。

  文艺繁荣

  增强丰富百姓精神生活的文化自觉

  这个盛夏,G20杭州峰会的红利仍在强劲释放——西湖音乐喷泉、《最忆是杭州》演出、钱江新城灯光秀,成为杭州夏夜文艺纳凉的三大热门地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以“中国梦”为指引,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加快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从“大”到“强”,一字之变折射的是浙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精品创作,标注浙江文艺发展的高度。以人民为中心,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迭现,提升群众精神追求。

  传统文化,巨制钩沉。作为全国人文社科领域首个省级大型学术研究工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财政专项投入超过1亿元,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10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课题攻关,出版学术专著千余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工程入列“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入编画作超过万余件,规模达160册;800册《浙江文丛》是浙江人文历史的第一部百科全书,系统收录1911年以前数百位浙江文化史上文化名家的著作以及研究浙江的经典著作。

  翰墨丹青,气象万千。“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41位艺术家历时两年多创作30幅宏幅巨制,追溯浙江百年沧桑巨变;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兰亭书法双年展、“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特展等,一批优秀艺术展描绘之江发展变迁,展现浙江文化自信。

  舞台艺术,推陈出新。越剧《屈原》、话剧《凤凰》、舞剧《王羲之》《遇见大运河》、音乐组曲《东海之歌》等创作,艺术门类齐全,突破机制束缚,勇于守正出新,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

  银幕荧屏,流光溢彩。电影《捉妖记》《大圣归来》创造票房奇迹;《岁岁清明》等多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刺客聂隐娘》《烈日灼心》屡登国际奖台;《鸡毛飞上天》等一大批主旋律电视剧在央视和各大卫视频道热播,引发观众持久热议。

  文化服务,衡量浙江文艺繁荣的广度。加快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城乡公共文化产品“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模式,向公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

  背倚玉皇山,毗邻西子湖,浙江美术馆是浙江的文化地标之一。18公里之外,浙江音乐学院才满一周岁,已成为怀揣着音乐梦想的莘莘学子争相报考的艺术殿堂。

  一馆一院,遥相眺望。得益于我省持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一流的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环境,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话剧艺术剧院、浙江音乐厅等“老”场馆,陆陆续续旧貌换新颜;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浙江自然博物园核心馆区、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等“新”场馆,正拔地而起。

  这厢是文化殿堂,那厢还有文化礼堂,浙江大地处处“繁花似锦”。

  遍布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作为连续5年列入省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6527个文化礼堂,编制了内含2100多项服务内容的供给“菜单”,供基层群众“点单”。到“十三五”末,全省要建成1万个文化礼堂,覆盖80%的农村人口。

  在城市,大到一座座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广场,小到一个个社区文化中心、书报亭、阅读屏,一座座“文化灯塔”,树立在城市街头,照耀着人们的心灵家园。

  文化遍洒,“种”进了城乡百姓的心田,群众积蓄已久的文化创造热情也被激活了:

  利用文化馆、文化广场、农村文化礼堂等场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开始了;

  以文艺赛事推动作品创作,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会演、中国梦·乡村诗歌大赛、省新农村建设题材歌词大赛等展演赛事热火朝天办起来了;

  “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家训”“我们的讲堂”等系列活动,激发出文化内在活力,广大农民群众走上舞台当起了主角……

  载歌载舞中,满是对真善美的热爱。文化如一根强韧的丝,串起个体,使浙江人在集体参与中找到了归属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滋养着一方文明。

  产业活力

  迸发进军“万亿级”的文化担当

  G20杭州峰会上的请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旗袍……在近年来中国承办的一系列世界级盛会上,杭州丝绸企业万事利集团都有产品作为国礼、礼服等亮相。

  集团董事长屠红燕说:“这些成绩不仅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转型升级孜孜以求的结果,更受惠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

  产业是文化中长出来的“树”。自2003年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以来,浙江努力把文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推动了浙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今夏持续高温,但横店影视城内依然忙得热火朝天。正在这里拍摄的剧组多达37个,比去年同期多了近三成。

  横店,这个当初不为人知的工业小镇,用20年时间讲述了一个“无中生有”的“中国好莱坞”传奇。截至去年底,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入区企业1106个,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80.9亿元。

  我省提出打造“八大万亿产业”,文化产业位列其中。按照《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出达1.6万亿元。

  在新近公布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浙江文化企业榜上有名。

  从单兵到集群。文化特色小镇、文化创意街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等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载体、新地标。

  去年底,“越剧小镇”在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嵊州甘霖镇施家岙村奠基。整个“越剧小镇”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囊括施家岙村、丽湖村、苍岩村等村落。3至5年后,这里将是一个全球戏迷的理想聚落。

  2015年以来,我省先后公布三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其中就有古堰画乡小镇、青瓷小镇、越剧小镇等一批以文化产业为主要支撑的特色小镇,成功尝试产业、文化、旅游、社区融合的发展理念。

  去年以来,我省又推出22个文化创意试点街区。

  目前,浙江形成了以杭州、宁波、金华等城市为主要聚集区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70多个,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文化浙江”的新方向,正以文化的力量为浙江大地提供丰润滋养,为浙江人民营建心灵圣地,为浙江发展形塑更加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内在品质,在浙江绵密深厚的人文传统里,创造出一段又一段华彩熠熠的锦绣篇章!

  文化浙江,大美浙江!

责任编辑: 朱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