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兄弟 艺术人生的不竭动力 画家周刚为之痴迷12年

2017年08月11日 09:03:50 来源: 浙江新闻APP 作者: 刘慧

  今年是画家周刚坚持创作矿工题材作品的第12个年头了。12年间,他辗转走访多个矿区,与矿工们一同生活,感悟他们的生活轨迹,先后为百余位矿工画像。

  “为人民大众”是文艺创作的价值底色,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以文艺观照现实、温润心灵、涵养精神,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周刚入矿山、下矿井,创作了一批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受到各界好评。这充分说明,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能吸引人、启迪人的优秀作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文艺精品。

  坚毅个性跃然纸上

  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抽一根卷烟,眼神略显疲惫但依旧清澈,一个个矿工形象在周刚的水彩笔下呼之欲出,他们身体或壮硕或消瘦,他们的神情或坚定或闲逸。

  今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刚来到云南个旧的云锡大屯锡矿,进行“新时代矿工”采风创作。在这里,他发现了矿工身上的另一种色彩——温暖而热烈的红。

  “我画矿工十余年,笔下都是‘黑矿工’,也就是煤矿工人。在个旧,当锡矿工人出坑时,我发现他们身上居然附着红色的土壤。这红色令我震撼。”

  夕阳西下,在矿井一线,等矿工上井,聊上几句,周刚便铺开画纸,以最快的速度在现场挥毫,记录瞬间的感受。红色的脸、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背景,周刚第一次用火红的颜色浓墨重彩地为当代矿工立像。

  眼前,一名年仅23岁的矿工,身高1.81米,长得也很帅气。他见到周刚就问“你为什么来画矿工”?周刚回答“为了寻找自己的理想。”小伙子接着说:“我们做的都是小事情,但是我们却不敢不把小事情做好。”

  矿工们的情怀,远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么简单。画矿工,已经成为周刚深刻的人生体验。

  在矿区的日子里,为了创作出生动鲜活的作品,周刚与矿工们同吃同住,同下矿井体验生活,同在一个大澡堂子里洗澡。“在矿区,我就把自己当作是一名矿工,矿工们就是我的兄弟。”周刚说,有时观察矿工们上下矿井的场景,就有一种莫名的心跳。比如,当有同组矿工到下班时未上来时,望着等在矿口的值班长那一脸的焦急状,自己也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当看到矿友上来后,又见值班长狠狠踢了矿友一脚,这动作更让人为之动情。“这一脚,让我感受到了生死之交的兄弟情,根本无需言语表达,只能画在画里。”

  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在周刚眼里,矿工是中国的建设者,是中国最前线的劳动者,但因为都“躲”在深山,他们的形象几乎没人能看到,他们的工作也很少有人了解。所以,他要用自己的笔触,勾勒出中国矿工的形象,展现他们热情豪迈的个性,表达新时代矿工积极向上、乐观奋进的精神状态。

  “随着国家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矿工的工作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次写生,锡矿规范的管理、先进的设备也给周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技术进步这么快,我要抓紧把这些变化都记录下来,画矿工们的生活、工作和矿区的环境,激励更多的劳动者。”

  感人场景历历在目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为人民就要爱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周刚画锡矿工,是源于他对煤矿工的关注。早在12年前他就已经开始画矿工了。那时,国内矿难不断,让周刚陷入了沉思:“我想到矿井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头。12年间,他辗转走访山东、安徽、山西、陕西、宁夏、云南等地的多个矿区,画着画着,成了山西大同廿庄煤矿的名誉矿工。

  至今,周刚还记得第一次下矿的场景:垂直下降800米,再往前走四五公里,才到达作业面。矿井就像一张蜘蛛网,有主夯道,还有无数支道,一不小心就会走岔。矿井底下让他感到压抑,上了地面后迫不及待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才缓过神来。后来跟矿工们一起去澡堂子里洗澡,发现腰肚子上有一条黑油,用肥皂加丝瓜瓤用力搓了半天才把它擦掉。“煤矿工人从头到脚几乎都是黑的,水一冲,澡堂子里到处都淌着黑水。”

  要贴近群众,就要拆除“心”的围墙,“身入、心入、情入”。在普通人眼中,矿工们每天面对的生活环境是恶劣的,工作负担和生活压力也很大。“当我真正走进矿区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周刚说,原来矿区生活井井有条,矿工们也都活得简单纯粹。作为在黑暗中采掘光明的人,他们的感情和追求都很真实,对幸福的理解也比我们简单得多。

  正因为如此,周刚迫不及待地想把矿工的各种工作、生活状态全部画出来。他曾在山西五家沟煤矿创作过几幅记忆犹新的作品。

  其中一幅叫作《等待下井》——矿工们在下井之前是要宣誓的,举起手来,嘴里说着誓词。早上天没亮,黑压压的一片人,宣誓的声音很低沉,那种场面非常震撼。

  还有一幅叫《矿工和他的家人们》——“有一天,我们去小卖部买洗漱用品,打开厚厚的门帘,里面散发着各种杂货混合的浓浓气味。”周刚回忆,杂货店是矿工的老婆经营的,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问周刚买什么,还热情地邀请画家坐一坐。

  12年煤矿区的写生经历,无数个感人的场景历历在目:他看到全身漆黑的矿工们走出矿井,深呼一口新鲜空气后的满足表情;看到矿工和家人们聚在小屋里吃饭的幸福场景;看到矿工们发现同伴走岔了路,集体焦灼的状态……

  “即使整日与黑暗为伍,与大山为伴,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周刚说。有一天傍晚,他来到陕西的一个煤矿区周边散步,碰到了白天做过自己模特的矿工们。他们洗净了脸,脱下工作服,穿上了平常的服装,三三两两在路上散步闲聊,有说有笑,轻松自在。当他问是否满意目前的工资状况时,这些矿工笑呵呵地说:“满意,满意。”挂在嘴边的笑容淳朴真诚,周刚铭记在心,也画在了作品里。

  画出劳动者真性情

  这些年来,周刚的画纸从小手稿到全开水彩纸,尺幅逐渐递增,色彩愈加浓烈,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矿工形象。今年3月,周刚还带着他的矿工作品《倔强的黄土地》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黝黑的脸、红色的工作服、黄色的背景,这些颜色互相渗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矿工的形象。

  煤炭,不仅是一种矿藏,更能放射出炙热的精神火焰。矿工,也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的高度凝练。在周刚眼里,“这样一群劳动者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歌颂的。”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自开始画矿工后,周刚就一直贯彻着“本土现实主义”精神。他说:“面对脚下的真生活,应该摒弃一切虚假、软弱和无病呻吟的东西,创作出真正符合时代精神的‘真’形象。这个‘真’应当是艺术家对于其所处时代的真切把握,而不是脱离时代的想入非非。”

  对于周刚而言,这种“真”来自于他生长并且热爱的那片黄土地——陕西榆林。黄土地具有独特的博大气质,周刚致力于真实还原黄土地上矿工的生活状态、生存环境,为百名矿工而创作的《戴矿灯的矿工》《倔强的黄土地》《破晓》等系列作品,就展现出了中国矿工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了这个时代最真实的一面。

  矿工系列更是给了周刚一个信念,画画要“真”与“朴”,是什么就画什么,任何添加都是愚蠢的。周刚说,如今美术展览越来越多,作品多得让人应接不暇。但仔细去看,会发现那不过是一场场假面舞会,读不出画家的真实心境和真诚的创作动机。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那么思想性则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和灵魂,周刚的作品充满着人文情怀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就像周刚所言:“当我们在物质上能够获得基本的满足感时,就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承担起社会责任。”正因如此,周刚独具一格的矿工系列作品具备了一种真正穿透时代的能量,产生了生命与文化的双向共振。

  “矿工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我还会继续创作下去。因为画矿工不仅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情绪,而是寻找一群真实的人。”周刚正构思创作一组巨大的矿工图,把这些年来守护的“矿工”主题,以比较完整的形式进行表述。

  周刚还计划推出“矿工”题材大展,尝试把他画作中的矿工原型请到美术馆,成为画展的真正主人。“矿工题材是我今后艺术创作的一条主脉络,我会进行到底,因为我就是那第100个矿工,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记者手记      

  矿井之下画笔之上

  8月,杭州城西。走进画家周刚的画室,仿佛步入了一个矿工的世界——屋内挂满了矿工的肖像,那炯炯有神的瞳孔里,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周刚从黄土地走来。他的人生经历很丰富,却不计较一路走过来的艰辛,而是在意创作带给自己的成长。他的性格中透出几分坚毅,几分爽朗,身上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言语间缓缓流露出对艺术的感悟:艺术,是一种力量。首先默化自己,然后感化他人。艺术创作不是空洞的,首先要读懂你对面这个人,才能画出他的灵魂。

  周刚,是矿工们的好画家,更是画家中的好矿工。

  说他是画家,是因为他确有过人的灵性和悟性,对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执着。他能剖析自己,知难而上,在各种画法实践中收获另类的创作技巧。他的水彩世界既有严谨的造型又有不拘一格的写意,充满着灵气。

  说他是矿工,是因为他能深入井下数百米,与矿工同吃一锅饭,共铲一车煤。他的作品集中表现矿工的精神世界,矿工的喜怒哀乐,透露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创作过程中又能把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融入其中。

  周刚主张以水彩语言诉说人间欢乐之喜、悲凉之痛,他坚信理解与想象的力量。他说,你在普遍中发现与众不同时,才是你想表现的面孔和思想。艺术首先要学会情感的锤炼,然后慢慢从情感的迷惑中解放出来,发挥好情感的动力,再造艺术家纯洁的胸怀。

  再深的地底,再黑的黑暗,总有汗水调和出世间最美的色彩。周刚常常把自己比喻为在狭窄阴凉的矿井中生长的一根藤草。不管有阳光还是没有阳光,藤草都会合理地通过吸收阴凉的地气弥补养分的不足,慢慢寻找生机,壮大弱小的躯体。也许会有一天,藤草爬到了屋顶,见到宽阔的天空、明媚的阳光了。这听起来像一个画家的梦,但周刚说这并不是梦,而是他每次面对矿工生活以及创作矿工作品时的真切感悟。从他沉着从容的语气里,我分明感受到,在基层,他收获了创作的素材、热情和灵感,也收获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力量和自信。

  文艺与人民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这是一根永远剪不断的情感脐带、文化脐带和历史脐带。十数年间,周刚的作品可圈可点,久而久之,那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矿工兄弟,已经成为孕育画家艺术人生的无限动力。正如周刚在自己的创作笔记中所写:艺术家的人生就是坚持做一件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最终都达不到完美,但这就是艺术人生的遗憾。

  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更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从周刚身上可以看到,只有扎根于人民的火热生活,文艺创作才能描绘出中国色彩、讲好中国故事,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 金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