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我们带来了发展”

2017年08月06日 09:25:4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王小鹏 卢朵宝

  碧波荡漾,椰影婆娑。

  8月初的一个早晨,太阳从肯尼亚东部拉穆群岛的椰树林里缓缓升起。

  身着橙色工作服的液压锤控制员林嘉钦走出大型打桩船“粤工桩11号”的起居室,在晨曦中静静地仰望56米高的桩架。不远处,一艘载着48米长圆形钢柱的轮船正向打桩船方向驶来。

  对林嘉钦和他的工友而言,新的一天开始了……

  “粤工桩11号”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建)承建的拉穆港1-3号泊位建设项目的一艘施工船。

  拉穆港建设在当地被寄予厚望,是“拉穆港-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交通走廊”项目的重要一环。2012年3月,肯尼亚联合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启动该项目,其中包括铁路、公路和石油管线等诸多组成部分,总投资额约250亿美元。同年,中国交建从17家通过资格预审的国际公司中脱颖而出,获得拉穆港的承建权。

  今年21岁的林嘉钦去年12月来到项目部,他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操作液压锤,与船上的其他8名中国船员和6名当地船员一起向海底打入3到4个圆形钢管桩。目前,“粤工桩11号”已经打下500多个桩,完成了项目任务的三分之一以上。

  “打桩这活,靠天吃饭。”林嘉钦说。打桩需要足够的光线。中国船员吃住在船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早上9时30分许,海水开始退潮,打桩船船体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粤工桩11号”在确认第一个桩成功打完后,便中止了作业,待下午2时30分潮水恢复稳定时再开工。

  与林嘉钦一样,负责项目部后勤保障等工作的付帅也是“90后”,拉穆港项目是他去年入职中国交建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付帅的妻子田玉奉。她于今年6月来到项目部,决定与付帅一起见证3个泊位建成的那一天。她说:“两口子在一起,少了牵挂,可以更安心工作。”

  和这些中国“90后”一样,在拉穆港的建设中,肯尼亚当地年轻人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项目部提供的数据,在施工高峰期,约700名当地工人参与建设,他们大多数是年轻人。起重机操作员约翰就是其中一员。

  在一条堆满建材的驳船上,约翰端坐在驾驶室,娴熟地操纵着一台大型履带式起重机。而6年前,他还只是一名在船上“打杂”的普通工人。这样的改变归功于约翰的师傅——被当地员工称为“张教授”的张志刚。算上约翰,张志刚已在非洲培养了近20名“徒弟”。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穆扎楞多·基本嘉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肯尼亚东海岸发现的中国瓷器、人骨遗骸以及文献资料表明,早在600多年前,中国人已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访肯尼亚。“中国人曾来到非洲与我们做贸易;现在,中国人再次到来,为我们带来了发展”。

  眼下,拉穆港建设进展顺利,预计1号泊位将于明年6月交付使用。届时,拉穆港将可停靠10万吨级大型船舶。

  碧波浪花之间,古老海港即将重新焕发青春,穿越世纪延续中肯百年情缘;年轻的中肯建设者如同跳跃的音符,携手谱写中肯友谊新乐章。

  采访结束之际,记者搭乘的冲锋艇激起朵朵浪花,坐在一旁的付帅望着不远处海面上的点点帆船说:“如果重新选择一次,我还会来到这里。”  

责任编辑: 朱诗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