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的湘楚“密码”

2020年11月19日 19:58:23 来源: 作者: 本网记者 胡丹/文 新湘评论记者 王登/摄

  走进网红大姐石爬专的家,红彤彤的火塘上,正熏着一串串腊肉。“托总书记的福,我这么大年纪,也走出了十八洞村,去了很多以前没去过的地方。”今年71岁的石爬专,刚从北京旅游回来。和天安门城楼的合影上,老人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十八洞村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三沟两岔穷旮旯,红薯玉米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曾经的苗歌里,唱尽人均耕地只有0.83亩的十八洞村的辛酸和穷苦。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7年来,十八洞村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路,千千万万个石爬专们也因此拔掉了“穷”根,过上了从前想都没有想过的好日子。

  从韶山银田到双龙十八洞,从坪朗、隘口到桃源杨溪桥,2020年11月8—12日,“决战决胜2020——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全国党刊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湖南,在乡亲们的一路笑脸中,感受“首倡地”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解码精准脱贫的湘楚“密码”。

2020年11月8—12日,“决战决胜2020——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全国党刊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湖南


思想脱贫拔“穷”根


  要真正脱贫致富,首先要思想脱贫。对于十八洞的乡亲们来说,脱贫不仅是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贫困,更要有思路,要“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最终形成了乡村游、黄桃、猕猴桃、苗绣、劳务输出、山泉水、中药材种植等“旅游+”产业体系,销售范围覆盖全国。

  人多地少?那就“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在村外流转土地发展“飞地经济”,十八洞人建成了高标准猕猴桃基地。仅此一项,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户人均分红可达1600元。

  甘甜的山泉水如何变成“致富水”?十八洞村集体以资源和品牌入股,与步步高集团合作建厂。

  为推进“品牌强村”战略,十八洞村在35个类别上注册“十八洞”商标72件,让“十八洞”这个无形资产成为“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坚持“修旧如故”,打造民族民俗特色村寨和网红打卡地。2019年,十八洞村游客超60万人次,带动全村数十家农家乐、乡村民宿大发展……

  “穷根”拔掉了,十八洞村旧貌换新颜。2016年,十八洞村实现整村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4468元,村级集体收入达126.4万元。


网红大姐石爬专正在向采访团讲述自己的幸福生活


  石大姐告诉我们,2013年,总书记来到她家与她交谈时,由于家里缺少壮劳力,基本没有什么收入。而现在,不仅有政府兜底帮扶,还有入股村里产业每月1500元的分红,以及卖书、卖腊肉等销售收入,零零总总加起来,每月收入超过了3000元!


因地制宜“兴”产业


  脱贫要精准,致富要靠“特色”。

  隘口,史称上寨,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茶马古道穿村而过,还有苗疆边墙遗迹等景点,其茶叶种植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湘西黄金茶的主要原产地。然而,改革开放之初,这里95%以上的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由于交通不便、土壤贫瘠,隘口村曾是湖南吉首市74个贫困村之一,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不能守着‘金山’要饭吃。” 隘口村党支部书记向天顺告诉记者,隘口的脱贫之路得益于因地制宜,重拾隘口人种茶传统,推进“一人一亩茶园”脱贫计划。如今,“除了林地和住宅,基本都种上了茶树。”向天顺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6000多亩,成功打造“隘口十八景”,培育茶休闲、茶观光、茶餐饮等新业态,一度荒废的“茶马古道”成为八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2017年,隘口村退出贫困村的同时,还被评选为“中国首批10条茶旅融合精品路线”之一。目前,全村人均年纯收入1.8万余元,还吸引了十几名大学生回乡工作。


隘口“黄金茶”成“幸福茶”


  同样靠特色致富的,还有矮寨镇的坪朗村。凭着“豆腐西施”既卖豆腐还招“女婿”、唱歌跳舞就把贫脱、苗家老屋越修越“旧”的“坪朗三怪”,坪朗已成为矮寨镇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中的“高标杆”。

  “我们村常年招女婿,有上门的赶快来相亲!”刚一进村,该村致富带头人、“坪朗豆腐西施”石清香就“推销”起了村里的苗家姑娘。凭啥这么有底气,石清香说,在“精准扶贫”战略指引下,坪朗村充分开发苗寨独特资源,实施“景区带乡村、能人带村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双带双加”模式,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有效脱贫,还使坪朗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苗族文化特色村:不仅获评“湘西州美丽乡村精品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还领回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三个国字号招牌。


苗家姑娘正在做苗绣


  “我们的苗家姑娘能做豆腐、擅长苗绣,能唱苗歌、会跳苗舞……再加上这一大堆金光闪闪的招牌,你说我们的姑娘俏不俏?”石清香笑着说。

  老房子越修越“旧”,日子却越过越新。200多年前,坪朗村的苗族先辈在这里聚集繁衍时一定并不会想到,他们搭建的老房、铺就的青石板街、静立峒河河边的水碾、渡口、老树,都已经成为后代最为宝贵的财富。


党员能人“齐”带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00多年前,毛泽东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离开家乡。而今,中国之变,家乡之变,印证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来到韶山银田镇银田村扶贫产业基地,印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正在铺晒的灵芝。手托着一个巨大的灵芝摆台,银田村村委主任颜昌为吆喝得十分卖力:“我们村集体经济由2014年三村合并前的2000元增至2019年的82万元,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8万元,高出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我们村盛产富硒灵芝,您看……”。


颜昌为正在卖力地为富硒灵芝“吆喝”



  从2000元到82万元,410倍增长的背后,是颜昌为和村“两委”干部的艰辛付出。为带领村民干一番事业,颜昌为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家收入可观的生意,奔走洽谈引进企业,并自筹资金成立公司,积极发展富硒灵芝、香菇、木耳、水稻等高硒系列农产品种植,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村党总支书记徐耀军,看到村里资金紧缺,主动拿出200万元,无息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傻人”成秋谷,将全部积蓄“砸”进家乡办企业,12年来先后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和黄桃产业,成功后又反哺家乡…………

  一位位不改初心本色的党员致富能人,开启了银田村的脱贫致富“密码”。 “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银田村村口围墙上的大标语“暴露”了颜昌为更大的野心——壮大村里的旅游产业和提升产品的消费升级。

  “现在每年到韶山的游客大约2000万人次,我们只要引流10%就有200万游客。如果每位游客在银田村消费10元,那么就是2000万元,未来的银田村只会更富更美。” 颜昌为说。

  与颜昌为一样“无我”为民的还有党员詹立君。

  深秋的雪峰山脉凉意阵阵,詹立君正站在茶园中为张立秋介绍一些茶叶的养护细节。对于张立秋来说,这些茶叶是他的“娃娃”,看着茶苗成长为茶树,茶叶发芽,再制成茶,每一步都倾注着自己的汗水与热爱。通过茶园油茶低改,张立秋一亩可以增收2000元左右,提起给予他帮助的詹立君,张立秋更是竖起了拇指连连夸赞:“我们这儿都知道,有困难,找詹总”。事实上,像张立秋这样受到詹立君照顾,或入股公司茶叶合作社,或直接到公司务工的贫困人口就有1900余人。由产业基地提供茶叶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既为当地农户的茶叶栽培、加工、制作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又为群众解决了茶叶难销的后顾之忧。通过茶叶产业的带动,茶农们累计增收80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累计增收近300万元。


桃源杨溪桥镇的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


  风景优美、物产丰饶,素有“金窝、竹海、茶乡”之美誉的杨溪桥镇蔡家塘村是詹立君的老家。2006年蔡家塘被纳入乌云界国家自然保护区,林木的砍伐权被严格地限制,靠山吃山的村民失去了一项大收入,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有10个村被列为贫困村,保护区内贫困人口达6000余人,占乌云界总人口的30.5%。家乡的困顿让远在异乡创业的詹立君坐不住了。

  在杨溪桥镇党委的支持下,詹立君放弃打拼10多年的生意,依然回到了家乡,启动了杨溪桥茶叶产业扶贫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带富一方乡亲。“我是一名党员,我就是想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起来!”凭着这样简单的念头,詹立君一干就是6年,还把大学毕业的儿子叫回身边,父子两人一起当起了乌云界里“绿色扶贫”领路人。如今,杨溪桥镇已复垦茶园7000多亩,村民靠复垦茶园和出售鲜叶,人均年收入上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责任编辑: 蔡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