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率先建立村社“全岗通”制度

2017年09月05日 12:30:26 来源:潮乡先锋微信公众号 作者:

  为加强基层治理创新,防止村社干部机关化倾向,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海宁市深化推进基层“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嘉兴全市率先创新建立村社干部“全岗通”制度,将村社便民服务中搬到群众家门口,群众办事不用跑。

63066350908265beff39992136fbf740.jpg

  1、以“三定”建机制,打好“前手拳”

  定事项

  将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54项直接办、44项代理办、53项指导办的为民服务“三办”事项重新进行梳理,并按服务(代办)类、政策咨询类、通知宣传类等三大类进行归类整合,重新审核确定村(社区)专职工作者“全岗通”业务服务(代办)事项51项、政策咨询类事项18项,通知宣传类22项。

  定职责

  打破村社专职工作者分管条线的“壁垒”,将村社便民服务中心服务(代办)事项全部纳入村社专职工作者日常工作职责。同时,明确每名村社专职工作者联系包干网格,落实巡查、走访、恳谈和事件信息收集、处理、上报,以及隐患排查、矛盾调解等工作职责。

  定规范

  按照“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便利群众”原则,由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卫计局、市人社局等对村社各类服务(代办)项目和相关政策咨询提供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统一编印《“全岗通”业务一本通》,采用工作问答形式,整理100道“全岗通”日常业务知识题,发放给全市1800余名村社专职工作者。

  2、以“三法”优服务,打好“组合拳”

  “一窗受理法”

  整合“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各窗口职能,并对各信息平台使用权限进行重新分配,在村社便民服务中心统一设置“综合受理岗”,每天安排2-3名左右“全岗通”专职工作者在窗口开展轮值服务,其中落实1名村“两委”正副职当班,协调处理牵涉多条线的事务,实现服务(代办)事项的“一窗办理”。如海洲街道根据实际,对每天在窗口轮值服务的专职工作者又实行AB岗制度。

  “力量下沉法”

  严格规定每天在村社便民服务中心窗口轮值的专职工作者不超过总数的二分之一,每名村社专职工作者每年走访网格、群众的天数不少于180天,将工作力量下沉到网格一线。同时,围绕“三走进转作风”行动,健全市级部门“轮流驻村服务日”制度,每周五由1名机关干部到联系村社开展工作,同时落实镇(街道)机关干部联网格、党员联户等机制。

  “靠前服务法”

  结合村社专职工作者力量的下沉,依托“全岗通”将村社便民服务中心主动搬到群众家门口,努力打造群众办事不用跑的工作机制。同时,积极发挥全市645个党员先锋站作用,每月开展民情分析和民事办理工作反馈。

  3、以“三重”促实效,打好“后击拳”

  重培训

  12个镇(街道)采取业务辅导、系统操作、技能比武等方式,对村社“全岗通”专职工作者开展日常教育培训,切实提升联系服务水平。同时,建立村社“周例会、月评议、季总结”工作机制,由村社党组织书记定期对“全岗通”工作进行“回顾”点评,开展政策、业务的学习交流。

  重减负

  严格落实村社“全岗通”准入事项,建立村社服务“准入目录”,除因工作需要新增事项全部由市社工委统一审核外,其余工作一律不得让村社专职工作者承担,并精简村社台账资料考核和各类会议,让村社专职工作者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走访服务。在此基础上,结合“四个平台”建设,对各信息化平台功能进行有效整合。

  重考核

  采取“平时定量+年终定性”方式,强化“全岗通”专职工作者的考评管理,依托“日志”管理系统,定期“亮晒”工作实绩,并加大工作督导和巡查力度,健全村社专职工作者“首问责任”制。如周王庙等镇建立了镇干部考核与联系网格工作推进相“挂钩”的“捆绑式”考核机制,对工作推进不力的,采取“罚款”的方式,确保各项工作“落地”。

责任编辑:张东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