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乡书香润廉

2017年11月30日 10:23:10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通讯员 郑爱芽

  图为遂昌县长濂村鞍山书院。

  长濂村位于遂昌县城东10公里,因崇学尚廉,文风茁盛,历代重视文化教育,耕读文化浓厚,被誉为“千年长濂,状元之乡”。到过长濂村的人,都会被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古朴的明清建筑所吸引。

  长濂村居民大多姓郑。据《长濂郑氏宗谱》载,郑姓最早居于河南郑州,唐宋年间,数度避乱南迁,其中一支迁居遂昌长濂,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在长濂村南部的马鞍山缓坡处,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鞍山书院,距今已有400多年,明代进士郑秉厚曾在此读书。万历三十年(1602)年,宁波慈城人杨守勤不远千里来到鞍山书院执教,两年后赴京会试考中状元,因此,长濂享有“状元文化村”之誉。明代中晚期是长濂村的鼎盛时期,村中名人辈出,杨守勤、郑秉厚、郑九炯、郑秉炼、郑一举、郑一点等多位影响一方的名人,都与长濂崇学尚廉的村风及雄厚的书院文脉密不可分。

  在长濂村人的历史记忆中,明代名闻朝野的廉吏郑秉厚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秉厚出生于长濂村的“仁让世家”,从小勤奋好学,知书达礼,孝敬尊长。

  明隆庆五年(1571)时高中进士,初为江西南丰知县的他撤悍兵,均田赋,兴学育才,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的拥戴。六年之后,入京任吏科给事中,给事中的职责是掌侍从规谏,稽查朝政弊误,从事专门化的监察工作,工作性质和我们现在的派驻纪检监察组有些类似。郑秉厚在任上,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对官员选拔、赋役制度、边疆防务等问题直言献策。特别是在任吏科左给事中时,发现兵部侍郎孟重身居高位,依附首相张居正,巴结内监冯保,贪婪残暴,为非作歹,杀人如戏。虽然朝廷上下议论纷纷,但因有张居正和冯保的庇护,没人敢上奏,孟重因此更加肆无忌惮。郑秉厚得知后说:“这简直是目无国法。”毅然上疏参劾。

  张居正和冯保得知此事,就派人来找郑秉厚,说:“首辅大臣没有亏待你,你不要多嘴多舌。否则,对自己没好处。”郑秉厚理直气壮地说:“不要用这样的话来威胁我,我正要一起参劾张冯呢!”郑秉厚在奏疏中列举了孟重的种种劣行,还直点了张居正和冯保的名。上疏后,皇帝罢黜了孟重。郑秉厚因此得罪了张、冯,遭到妒恨打击,被改为外官。

  万历十五年(1587),郑秉厚殉职在江苏淮安的运粮船上,时年52岁。万历二十二年(1594),时任遂昌知县汤显祖写了《大中大夫苍濂郑公神道碑》,记载郑秉厚感人的事迹,称颂其事亲至孝、“坦衷邃识”、勤政爱民的高尚节操。郑秉厚逝世已有400余年,但载有他清正为官、热爱集体、孝敬老人、助人为乐事迹的《郑大夫诒行录》还在村民家中流传着,郑氏崇文尚廉的家风在山乡得到了美丽传承。

  九曲濂溪、群山环抱、青山绿水,白墙黛瓦……如今行走在长濂村,宛如走进一幅山清水秀、村容整洁的美丽新农村画卷,村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村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长濂村相继荣获丽水市廉政文化“六进”示范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文化清风、书香润廉”,长濂村的古老建筑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而郑家的好家风,也继续由郑氏后人传承着、发展着。


责任编辑: 史健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