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虚作假骗身份!多起官员档案造假案细节曝光
弄虚作假骗身份!多起官员档案造假案细节曝光
2025年09月12日 15:55:10 来源: 《反腐败导刊》 作者: 王曦
日前,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蔡光辉涉嫌受贿一案调查终结,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蔡光辉作出逮捕决定。
“双开”通报显示,这位担任过纪委书记的蔡光辉,曾“弄虚作假骗取公务员身份”。
不少网友表示“破防”了:
如今的公务员身份,需要“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才能考取,在当年居然靠弄虚作假就能骗到手?
事实上,此类案例公开通报并不鲜见,而以领导干部弄虚作假为子女谋取公务员身份居多。
例如,2025年5月,海西州纪委监委对海西州林业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铁顺良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通报指出其“违反组织原则,利用职务之便帮助亲属伪造档案,获取公务员身份”。
2023年1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了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原二级巡视员王凯被“双开”的消息。王凯被指“在组织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为他人谋利,弄虚作假为其子谋取公务员身份”。
细查这类案件,除了背后的行贿、勾连以外,档案造假往往是落马官员骗取公务员身份的主要路径。就比如蔡光辉,其犯案细节尚无法得知,然而从通报措辞来看,“不如实填报个人档案资料”,多半就是蔡光辉弄虚作假的主要手段。
图片由AI生成
档案造假,又是如何与获取公务员身份联系起来的?也许,从2017年邱海山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中可窥得一二。
据媒体报道,2017年4月,河南省公安厅发布了一份《河南省公安厅关于邱海山等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情况通报》,披露了相关案情细节。
2011年以来,鹿邑县公安局原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邱海山为了给其1993年出生、当时正在上学的女儿邱某提前准备一份工作,先后违规办理了1988年出生的户口和2003年原开封警校毕业的学籍,利用不正当手段办理了2003年7月到鹿邑县公安局工作的有关“毕业生分配”手续和公务员登记备案,最终为其女儿谋取到了公务员身份、政法编制和财政工资,实现了其女儿“7岁上警校、10岁当公安、长期领工资”。
鹿邑县人社局公务员管理股原股长张季梅利用职务便利,通过篡改年龄,伪造毕业生分配手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见习期满确定工资等级审批表》《干部介绍信》等文书、证明材料,将正在上中学的儿子孙某某从淮阳区人民检察院“空转”到鹿邑县公安局,邱海山伙同民警刘萍等人随后为其补充完善了《接收、调入人员备案的请示》等相关人事手续,孙某某凭借着这一整套假档案、假手续从一名正在读书的中学生变身为一名国家干部。
通报还显示,邱海山、张季梅、刘萍等人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先后违规帮助朱某某、张某、赵某某等多名档案造假人员在鹿邑县公安局谋取公务员和警察身份,并收受现金和有价证券等财物。
当年,这一案件曾引发网络热议,尤其是邱海山等人为了毁灭证据不惜破坏监控、格式化硬盘甚至严密监视调查组工作动向,让人感受到了“大片般的惊心动魄”。
显然,档案造假是党员干部欺瞒组织的行为,其中往往还伴随着其他形式的贪污腐化,而骗取公务员身份只是其违纪违法动机之一。落马官员通过在“三龄两历一身份”上造假,隐瞒和规避存在问题或以虚假资历谋求晋升,则更为常见。
有专业人士指出,此类案件暴露出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漏洞和不足,其关键信息可通过替换、篡改等方式伪造作假,因为是纸质载体,通常较难发现问题,且过往学历信息缺乏便捷、权威的公开查询渠道,难以辨认真伪。当履职经历涉及多地区、多部门,档案材料分散保管,在缺乏跨域共享机制的背景下,跨单位造假行为很难被识别。
很多人会觉得,档案造假属于“低技术含量”的欺瞒行为。那么,在科技快速进步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借助新技术手段,防止以档案造假骗取公务员身份这样看似荒诞的事件再次发生?
对此,杭州市钱塘区纪委监委案管室副主任施小玲认为,首先要强化技术管控,为每份档案生成唯一数字标识,实行移交环节电子签章联审联验,采用加密存储技术,确保档案数据不可篡改。同时可整合组织、教育、人社、市场监管等国家级数据库,建立跨部门信息核验机制,实现干部学历、任职经历等关键信息的实时在线比对,实施动态预警和定向核查。
看来,在科技赋能之下,严格监督的力量持续加强,“档案造假”的空间正在不断压缩。一些仍存妄想的党员干部,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