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责失衡、制度滞后下的互联网行业之痛
权责失衡、制度滞后下的互联网行业之痛
2025年09月12日 15:55:19 来源: 《反腐败导刊》 作者: 林庭宇
在数字经济浪潮与政策支持下,互联网企业飞速发展,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内部腐败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阻碍行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在“流量时代”的利益诱惑下,部分人员不惜铤而走险:公司高管侵吞虚拟商品,中层管理人员将流量、客户信息变现,一线员工则凭借“入场费”勒索商家。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企业利益、侵蚀营商环境,还间接损害消费者权益,对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和社会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互联网企业反腐工作迫在眉睫。
近年来,各大互联网公司持续推进反腐机制建设。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厂反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阻力,如因业务高速发展而出现的 “制度真空” 和 “监管盲区”、新型腐败手段不断变异升级等,同时还存在取证难、立案难、追责难等多重挑战。如何实现重点突破与难点攻坚,正成为各家互联网企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两种恶行突出:
利用职务之便和内外勾结
近年来,商业贿赂、职务侵占已然成为大厂打击贪腐行为的重中之重。
今年7月1日,完美世界发布反贪腐内部公告。公告显示,该公司除在今年1月的百万工作室审计中,发现4名员工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外,再查实原百万工作室、青云工作室及硬核工作室共计8名员工存在贪腐行为,已被公司辞退或已被刑事拘留。
今年3月31日,抖音集团发布了《2024年下半年抖音集团反舞弊通报》。通报中提到,2024年全年抖音有39人涉及违法犯罪,仅下半年就发生商业贿赂、职务侵占等舞弊行为14起,17名员工被移送司法机关。在其中一起商业贿赂案件中,抖音某业务线的商务经理李某,利用负责与合作方洽谈合作的职务便利,收受合作方给予的好处费共计50余万元。作为回报,李某在合作协议的签订、资源的倾斜等方面为对方提供便利,致使公司在合作中遭受了损失。而在另一起职务侵占案件里,抖音的一名财务人员张某,通过伪造报销单据、虚增支出等手段,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侵占公司资金高达100余万元。
腾讯也未能幸免。今年1月16日,腾讯发布的反舞弊通报提到:2024年全年,企业内部的反舞弊调查部共发现并查处触犯“高压线”案件100余起,100余人因此被解聘,其中20余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35家企业被列入永不合作主体清单。“利用职务之便,非法侵占公司财产”,以及“内外勾结,为外部公司谋取利益来换取好处费”,是最多的两种犯罪行为。
商业贿赂常与不正当竞争相伴而生,严重扰乱市场的公平秩序;职务侵占则直接侵蚀企业资产,对资金链与正常经营造成实质性危害。正因如此,互联网企业普遍将打击这两类行为列为反腐工作的重点,持续强化内部监管机制、推进制度体系建设,以严厉处置越轨违法行为。
两种风险隐患:
“制度真空”和“监管盲区”
事实上,各大厂对反腐的态度都极为坚决。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公开表示:“就算你只贪了10万块钱,我也愿意花1000万元给你查出来。”为此,京东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反腐奖励专项基金,用于奖励举报违规行为。58同城的姚劲波也表明了同样的态度,在高管会上直言:“发现有一个人贪污了5万,宁可花50万进行调查取证。
但即便如此,贪腐现象在互联网公司内部仍未绝迹。
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企业普遍推崇管理扁平化与业务高速迭代,这虽然大幅提升了决策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却也给内部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扁平化管理结构缩短了决策链条,使一线业务单元和基层员工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与资源调配能力。如果未能及时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和监督机制,就很容易滋生腐败。
同时,互联网行业“唯快不破”的特性驱动着业务模式、产品形态、组织架构以周甚至天为单位高速迭代。新业务、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而与之配套的监管机制、审批流程、风险预警体系却往往难以同步建立或及时完善,不可避免地出现“制度真空”或“监管盲区”。这种因业务高速发展而制度暂时“滞后”引发的风险,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乘之机。
以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短视频新业务为例,该业务在推出后的短短几个月内,用户数量就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公司不断推出新的功能和服务,组织架构也频繁调整。但与此同时,针对该新业务的监管制度却未能及时跟上,导致在广告投放、内容审核等环节出现了漏洞。一些员工利用这些漏洞,与外部机构勾结,进行虚假广告投放,骗取公司的广告费用,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两种反腐困境:
取证难和追责难
面对日益频发的腐败问题,各大厂正通过强化内控机制来应对管理挑战。目前,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内部都设置有专业的反腐、监察、内控等团队,如廉政部、职业道德建设部、内审风控部等部门,承担企业内部的反腐工作。但是,互联网内部人员贪污犯罪具有更强的隐蔽性,这使得企业监察部门在取证、固证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困难。
有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大厂中的犯罪群体普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等特征,一些人还具备技术能力,能够绕过常规监管,例如通过虚拟货币交易、脱离公司网络等方式实施贿赂,致使事前防范与事后追溯均变得异常复杂。
在刑事诉讼中,企业为了获取有效的证据,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例如,某互联网公司为调查一名涉嫌职务侵占的员工,组建了专项小组,聘请技术专家恢复并分析服务器、电脑和手机中的数据,同时开展人员访谈与证言收集,整个过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案件挽损效果有限,最终获得的赔偿与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主动维权的意愿。
更令人无奈的是,即便发现腐败行为,企业往往也只能以开除处理。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和足够的证据支持,多数情况下难以追究其刑事责任,导致腐败成本较低,无形中助长了这类行为。
图片由AI生成
面对这一困局,行业协同正逐渐成为破局方向。近年来,大厂间合作日益加强。2017年2月,京东、腾讯、美团、百度等多家企业倡议成立“阳光诚信联盟”,通过建立和共享从业人员诚信黑名单,实现行业内联合曝光与法律维权,构筑反腐联防体系。
互联网企业反腐是一场持久战。未来,如何在快速发展中筑牢反腐防线,平衡好发展与廉洁合规的关系,仍是互联网企业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